全国咨询热线
400-123-4567
当前位置:主页 > 成功案例 >

2019年你吃得更健康吗?专家解读食品安全热点事

文章出处:沙龙线上开户 人气:发表时间:2020-01-14

  2019年你吃得更健康吗

  “人造肉”可以吃吗?网红食品靠谱吗?益生菌真的有用吗?刚刚过去的2019年,你关注过哪些食品?它们给你带来了什么困扰?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日前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专家对过去一年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作了梳理和解读,通过事例科普食品安全知识,为食品安全监管建言献策。本版摘取部分热点解读内容。

  “人造肉”

  科技问题待解,标准法规待完善  

  解读专家:王守伟(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

  “人造肉”是非自然生产、有类似肉品口感食品的代名词,通常分为植物蛋白肉和细胞培育肉两大类。“人造肉”的出现,一方面是为满足消费者快速增长的肉品需求,另一方面为有效减少畜牧业占地、水资源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解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途径。

  近年来,植物蛋白肉的加工技术在国内外日趋成熟,多家企业已开发出以植物蛋白为原料的植物蛋白肉制品。利用动物干细胞生产细胞培育肉的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多家企业已宣布可以在实验室内研发细胞培育肉。植物蛋白肉生产市场潜力大、商品化程度高,未来开发与真肉更加相似的产品,成为食品行业和科技界发力的一个方向。

  “人造肉”在创新发展中要加大科技投入,解决“人造肉”尚存的科学技术问题。比如,开展植物蛋白肉形成机理、原料供应、加工技术的研究,构建新的研发体系。在产业化过程中注重提升产品风味、质构、营养等,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开展细胞培育肉的基础理论和关键生产技术研究,建立适于人类食品制造的细胞培育肉的生产技术体系。

  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坚守产品质量和安全是“人造肉”发展的根本。建议对“人造肉”生产中添加的新组分、新生产工艺进行系统的安全评估,在产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成分评价方面形成一整套独立的标准体系和客观的监管体系,促进该产业的良性发展。

  科学、严谨的标准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在我国,目前植物蛋白肉行业的发展势头已经形成,产品品类相对比较成熟,但现有的法规标准与产品的创新及行业发展不相适应;应尽快开展其标准的研制工作,明确定义、分类方法、生产工艺等内容,为政府监管提供便利,为行业生产、创新产品的方向提供参考。此外,我国细胞培育肉的研发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标准和监管办法的研究也才刚开始;应明确监管责任划分和分工体系,形成严密的标准和法规体系。此外,还要开展公众科普,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理性消费“人造肉”。

  网红食品

  严防“红与黑”的转换

  解读专家:马冠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

  一些卖家利用社交媒体特殊的宣传、营销方式,将自制食品打扮成“网红”食品,在朋友圈里卖得风生水起。从自制的私房美味到家酿果酒,从早茶点心到夜宵小吃,从美容靓汤到食补偏方,“圈”里想要什么食品应有尽有、无奇不有。网络食品凭借着新颖的外观、照片或者味道,吸引一波又一波消费者。但是,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往往忽略了食品本身的品质,包括食品的原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址等。

  网红食品由于销售渠道特殊(比如微信朋友圈、微店),存在管理困难、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等问题。以网红食品“奶茶里面没有奶”事件为例,我国《茶饮料》国家标准(GB/T 21733-2008)中将奶茶饮料与奶茶味饮料定义为,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茶粉等为原料,加入乳或乳制品、食糖和(或)甜味剂、食用奶味香精等的一种或几种调制而成的液体饮料。尽管该标准当中对奶茶的蛋白质含量有着要求(≥0.5%),但乳或乳制品仍然只是多种可选配料中的一种,并不是硬性要求。因此,由于现制奶茶缺少明确的标准就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奶茶当中不含奶”,同时增加了商家的可操纵空间,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盲区。

  建议完善监管机制,明确网售食品等非传统食品经营行为的各方责任和监管方式。同时,加强定期抽检和随机检查,督促网络平台和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对网络销售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重拳出击,严格查处“刷单”“假评论”等行为,以严格的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安全。

回顶部